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陕西师范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食品营养与健康(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世界史(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古典文献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秘书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书法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运动训练(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音乐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舞蹈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绘画(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行政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生态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材料化学(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生物技术(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法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俄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翻译(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编辑出版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教育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教育技术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特殊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 | 法学 | 政治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社会学(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经济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哲学(本科) | 哲学 | 哲学类 |
大学录取结果一般需要14-30天公布,具体时间与录取批次、省份招考进度和高校类型密切相关。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的基本规律,高校录取结果公布周期主要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提前批(如强基计划、军事类院校):通常在高考结束后的7-10天内完成投档与结果公示;
本科批次:多数省份集中在高考后14-21天公布,部分省份因考生规模或政策差异可能延长至25天;
专科批次:一般在本科批次结束后15-30天内完成录取结果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8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八十载栉风沐雨,几代人薪火相传。学校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为教育救国攻坚克难,为教育建国筚路蓝缕,为教育兴国勇立潮头,为教育强国踔厉奋发,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特有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至今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优质师资,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9300余人,博士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是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学校图书馆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拥有纸质图书416万余册,电子图书268万余册,中外文学术文献资源数据库92个、子库268个。学校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本科专业7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2‰。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有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各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批教育部“新文科”“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9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实施项目1项。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0篇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正高级教师675人、副高级教师876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7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38人。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精准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力量持续加强。拥有国家级人才115人次、省部级人才300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教学名师2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2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其他省级平台70余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杰青、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等130余项。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3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学校坚持师范为本,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彰显。学校始终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着力打造一流师范教育。目前已形成“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生培养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6800余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5900余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以上,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学校是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学校着眼教师教育改革前沿问题,聚焦教师教育发展重点问题,深入开展教育培训研究,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持续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和“红烛苗圃”边境国门学校育人实践活动,引领西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合作建立“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海外工作站”“海外中文实习基地”。获批成立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校际学生交换、海外名校访学、名企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及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动我校学生参与国际化培养、丰富海外经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接收单位,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