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中外合作办学的授课语言主要以英语为主,具体模式包括全英文授课、双语授课以及少量中文授课。专业核心课程、外方教师主导课程倾向于全英文授课;中方教师讲授的基础及通识课程多使用中文。学生需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计划深造或就业于国际环境。
全英文授课:
顶尖的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如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通常全部课程采用英文授课,教材、讲义和考核均使用英语。
双语授课:
部分项目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即英文授课配中文翻译,或部分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中方教师用中文补充讲解。适合英语基础较弱但希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
中文授课:
一些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或特定专业由中国教师讲授,主要使用中文。部分“小语种”合作项目(如与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也可能采用合作国语言授课。
混合模式(全英文+双语+中文):
许多项目实行4+0模式,即四年都在国内学习,课程体系融合中外双方,核心课程多采用英文或双语,辅助课程及思政课多用中文。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数量相对较多,一个专业的课程总数通常在20门左右,其中必修课占10-20门,选修课占2-4门,具体因学校和专业而异。课程设置密集且内容深入,学习压力较大,但部分在职项目月均上课量较少(约4天)。
课程数量与结构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总量较高,一个专业的课程总数通常在20门左右,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数量在10-20门之间,覆盖专业核心内容,如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
选修课:一般为2-4门,用于拓展专业视野,但数量较少且需完成学分要求。
课程特点与学习负担
课程设置融合中西教育模式,学习强度较高:
语言与教材:专业课多采用英文教材和外语教学(尤其外教课程占比30%-70%),公共课(如毛概、马原)则使用中文教材。
学习压力:课程内容深入,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虽课程总数不多,但单课强度大,易导致挂科风险。
在职项目差异:在职学生月均上课量约4天,课后无强制任务,课程量显著减少。
影响因素与建议
课程数量受以下因素影响,需结合个人情况选择:
学校与专业:独立法人院校(如上海纽约大学)课程更密集,外教比例高;合作项目则因合作方差异而课程量浮动。
学习目标:若计划出国深造,需适应高比例外语课程;在职学习可选低强度项目。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