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成都师范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成都师范学院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精细化工(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数字经济(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舞蹈教育(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金融数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休闲体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艺术设计学(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书法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音乐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历史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资产评估(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翻译(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园艺教育(本科) | 农学 | 植物生产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小学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艺术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贸易经济(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四川省公费师范生和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校本部在温江校区。
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律师、模范导游、优秀记者、博士生导师7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00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正高级、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东辰教育集团总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建平,全国人大代表、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律师李正国,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民王伶俐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69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40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7万余人。
坚持党建引领,党的建设持续强化。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薪火成师”党建品牌,实施“薪火•领航”“薪火•行知”“薪火•登攀”“薪火•赋能”四大工程。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高校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8个,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全覆盖,连续三年共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批立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培育项目1个、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2个、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5个、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应用型品牌专业1个、卓越师范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获首批四川省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5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4个、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7门、应用型示范课程11门、应用型品牌课程2门。建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362项。建有首批四川省“现代产业学院”,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近三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2021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5项。近五年,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奖励600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省赛获奖总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3、新建本科高校之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获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优秀组织奖”3次,2023年首捧省赛“优胜杯”。
坚持创新驱动,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学校入选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优先培育类”,教育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学校是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四川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STEAM科创教育科普基地、农村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机构4个,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四川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中心、四川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市厅级研究中心。建有室内空间布局优化与安全保障实验室、特色园艺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功能分子结构优化与应用实验室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科创教育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4项;公开发表论文22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83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58份。
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26人,其中博士216人、高级职称教师360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教学名师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共1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获得者、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等500余人次。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方式,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扶贫先进单位、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先后与成都、德阳、自贡、巴中等30余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牵头成立成员学校覆盖西部7省市400余家单位的“四川智慧教育联盟”,协同行业领军企业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智能教育技术联合实验室”,积极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多年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1000项,项目县近100个,培训班超3000个,培训学员超20万人,获首批省级教师培训基地2个;举办全省教育局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卓越校长等培训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学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30余家高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外交流合作项目14个,合作开展智慧汉语教学项目3项。招收来华留学生300余名,赴国(境)外交流师生200余名。
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方案,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