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录取规则:
第十一条 录取规则
1、我校执行国家及各省、市、区招生录取相关政策,投档比例按生源省份要求执行。
2、院校志愿:对按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首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按未录满的专业(类)计划补缺录取其他志愿考生。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首先录取先投档的考生,未录满的专业(类)计划录取征集志愿投档的考生。
3、专业(类)志愿:进档考生专业(类)确定采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方式,专业(类)志愿无级差要求。学校承认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制定的加分政策,录取以高考总分成绩排序,加分考生按加分后成绩排序。同等条件下,按单科顺序及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文史类专业以文综、语文、外语、数学为顺序,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理工类专业以理综、数学、外语、语文为顺序,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对口招生专业以综合、外语、数学、语文为顺序,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未能满足专业(类)安排条件的考生,如服从专业(类)调剂,可调剂到未满专业(类),如不能满足空缺专业(类)录取条件的及不服从专业(类)调剂的,均予以退档。
所有专业(类)调剂考生的优先级均低于有专业(类)志愿的考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空中乘务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空中乘务专业毕业后若从事航空、高铁等行业相关工作,身体条件须符合该行业相关标准,请考生慎重报考。
4、高考改革省份按相关政策执行。
江苏省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等级要求“BC”及以上,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安排录取专业(类),等级优先顺序为:A+A+、A+A、A+B+、AA、A+B、AB+、A+C、AB、B+B+、B+B、AC、BB、B+C、BC。若出现同分同等级情况,文科考生以语文成绩(含附加分)高者优先,理科考生以数学成绩(含附加分)高者优先。
山东、海南、浙江、天津等4省考生,同等条件下,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顺序,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5、按专业类录取的学生,依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考生可通过登录我校网站查看),大类培养期间学生修读完成本学科大类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并达到相关要求,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于第2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计算机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机械类于第3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学校提前公布专业类所含各专业分流计划,依据学生搭配培养期间学习成绩排名及个人填报志愿次序进行专业分流,即以“成绩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对分流后不足20人的专业,原则上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是否停止或暂缓招生,学生可在其他专业进行分流。
按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参与专业分流。
6、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凡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化课成绩须通过考生所在省份艺术类专业相应省控分数线,设置统考省份考生须通过该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线。
我校组织表演专业校考省份,考生须取得我校表演专业校考合格证方可报考我校表演专业,不允许跨省报考;非组织校考省份承认相关统考(联考)成绩。
动画(中外合作办学)及美术、设计类专业承认各省美术、设计类统考成绩。
对口招生艺术类专业考生,参加吉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统一考试,文化课成绩须通过相应省控分数线,须参加吉林省对口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并取得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专业课加试成绩。
进入投档分数线的艺术类考生按照综合成绩排序,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动画(中外合作办学)及美术设计类专业、吉林省对口招生艺术类专业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60%+专业课成绩×100%;表演专业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40%+专业课成绩×100%。设置校考省份“专业课成绩”为我校相应专业校考成绩;吉林省对口招生艺术类“专业课成绩”为吉林省对口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专业课加试成绩;其他省份“专业课成绩”为该省相应专业统考(联考)成绩。综合成绩相同时,设置校考省份优先录取相应专业校考成绩高者,其他省份优先录取相应专业统考(联考)成绩高者;若专业课成绩相同,按文化课单科顺序及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招生省份有相关规定按照要求执行,若无规定,艺术文类和艺术不分文理类参照本章程第十一条第3点中“文史类专业”执行;艺术理类参照本章程第十一条第3点中“理工类专业”执行;对口招生艺术类参照本章程第十一条第3点中“对口招生专业”执行;高考改革省份参照本章程第十一条第4点执行。无语种和单科成绩要求。
新生入学后,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如有舞弊行为的考生,取消其入学资格。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数字经济(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工艺美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纺织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编辑出版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教育学(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高考报考后,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布。根据历年的情况,具体时间如下:
1. 提前批次:预计在7月上旬就可以查询到录取结果。提前批次是高考志愿中最早进行的一批,因此录取结果也会相对较早出来。
2. 本科批:预计在填报志愿后25天左右可以查到录取结果。本科批通常在提前批次之后进行。
3. 专科批次:专科批次的录取结果通常会在填报后的5-7天或10天左右公布,具体取决于所在省份的录取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省之间公布时间有差异,具体还是以当地招生办出的公告为准。此外,每年招生期间,有些骗子可能会利用家长和考生对录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因此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泄露给别人,所有考生均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地处吉林省长春市。学校是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9年,前身是吉林省技工学校。1979年,由国务院批准开展本科教育,原名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隶属原国家劳动总局;1983年,划归吉林省管理,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2002年2月,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办学65年来,学校培养职教教师3.6万人,培训职教教师1.5万余人,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师教育的摇篮”,是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吉林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
在育人实践中,学校以职教教师教育为核心功能,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主线,形成了职技高师培养与应用型人才教育并重,职教教师培养与培训“双重支撑”的办学格局。学校坚持应用性、师范性和专业性“三性”统一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突出职教教师教育特色;坚持职教教师培养、职教教师培训、职教科学研究、职教智库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坚持发挥职教教师保障、职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示范和职教文化传播四大母机功能。
学校现为凯旋、长德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逾3.1亿元,中外文藏书112万册。学校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工程与材料学部、信息学部、人文艺术学部等6个学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生物质功能材料交叉学科研究院等4个研究单位。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118人,教职工996人,专任教师793人,其中高级职称386人,博士24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吉林省突贡、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家、教学名师、技术能手等50余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386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131人担任行业导师。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学校形成以教育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体,教育、工、艺、管、文、理、经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育、机械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本科专业55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特色高水平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汉语言文学等1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其中职业技术师范专业8个,通过数量位居全国职技高师院校首位;教育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在校友会2023、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应用型)中蝉联榜首。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金、精品、优秀、示范)课程95门(次)。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工商联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基地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32个。
学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学校与440多家企业、200多家中职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政-校-企-校”合作育人机制,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职业院校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多导师制”培养模式,建有智能制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省级创新技术学院、现代机器人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各1个,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拥有“1+X”证书试点项目27个,证书考核工种涵盖33个本科专业。学校推进大类招生,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入选吉林省高校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秀案例3个,在省内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与韩国世翰大学、庆一大学、东新大学合作举办中外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近五年,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项1472项。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5万多名毕业生,省内职业院校专任教师2.8万人中有42%毕业于我校,大多数已成为教学和管理骨干。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其中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数字出版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吉林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各1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6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3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8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47项,累计科研经费投入3.4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532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收录1045篇;出版专著、译著170部;授权专利881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41件;获省部级奖励8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7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科技成果转化45项,累计到账经费324万元。
学校始终致力于职教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示范、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高地建设,创建了全国首个职教机械工程师范专业、职教电子信息师范专业(1979年),全国首个高校职业教育研究所(1980年),全国首个职教专业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1980年),全国首个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学科(2005)和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6年),全国首个职教博物馆和职教发展数据库(2012年)。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五刊五报一馆一网”职业教育学术传播平台,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百科全书”。《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精品期刊”奖。经省编办批准,吉林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合署办公,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工作,有效发挥了国家及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智库的作用。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师生互派、职员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交流项目。推进与境外高校间的校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部分师生赴国外留学、进修、短期交换学习。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笃学敬业,求是创新”校训和“精益求精,崇师尚学”的工师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培养具有“大国良师”品质的职教教师和具有“大国工匠”品质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工程师范大学。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