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蚌埠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蚌埠学院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增材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供应链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 | 医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环境生态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秘书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生物制药(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流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交通运输(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制药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小学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高考报考后,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布。根据历年的情况,具体时间如下:
1. 提前批次:预计在7月上旬就可以查询到录取结果。提前批次是高考志愿中最早进行的一批,因此录取结果也会相对较早出来。
2. 本科批:预计在填报志愿后25天左右可以查到录取结果。本科批通常在提前批次之后进行。
3. 专科批次:专科批次的录取结果通常会在填报后的5-7天或10天左右公布,具体取决于所在省份的录取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省之间公布时间有差异,具体还是以当地招生办出的公告为准。此外,每年招生期间,有些骗子可能会利用家长和考生对录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因此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泄露给别人,所有考生均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起源于1950年的蚌埠师范学校,创办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2007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蚌埠高等专科学校、蚌埠教育学院、蚌埠职工大学合并成立。学校于2019年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为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笃学·重行·修德·立才”校训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数智化”办学定位,以数智化转型为主线,以产教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以组织变革、课程重构、教学创新为核心路径,以多元化评价为保障,走出了一条扎根蚌埠、服务皖北、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学校坐落于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蚌埠,占地面积1128亩,东距蚌埠高铁南站3公里,西邻国家4A级景区龙子湖,南接芦山,北连蚌埠大学城,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学术氛围浓郁。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开设5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七个学科门类,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129人。现有教职工951人,其中高级职称269人、硕博比80%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60%。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50余人。
学校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注重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多次荣获全国优秀团队、全国优秀品牌项目、安徽省优秀组织奖等称号,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高校百优团支部”“安徽省优秀团干”“安徽省优秀团员”“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等先进典型。
学校坚持以服务产业为导向,持续推进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现有本科专业中,“以工为主”的专业结构特色鲜明;招生专业中,直接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占比达到80%,专业结构与安徽省及国家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门本科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电子信息”获批省级高峰培育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三个学科获批硕士专业学位培育学科。
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国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蚌埠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市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华曙高科3D打印产业学院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建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9个。学校与头部企业联合开设的企业定制班及“3+1”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和“项目制”教学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7年以来,获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33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19项。2022年以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43项,在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489项。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 。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互融共进,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校政企合作。学校是蚌埠市人民政府结对共建高校,与蚌埠市共建“蚌埠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1:2:3”校政企合作模式得到各方认可。学校建有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增材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获批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4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80余项,获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1项,获批专利授权1063项,其中发明专利220项,与驻蚌及周边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60余项,2023年横向到账经费增速位列全省高校第四位。“大禹文化研究院”、4A级学会-蚌埠市淮河文化研究会均落户我校,学校是“蚌埠市淮河文化展联盟”“淮河流域文博社会教育联盟”的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持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和服务社会平台。与匈牙利、美国、韩国、爱尔兰、意大利、乌克兰、泰国等国家的12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匈牙利为“一校一国”深耕国家,与丰原集团共建有面向匈牙利产业布局的“丰原海外工程师学院”,“中匈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各界好评。学校是全国101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示范建设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标兵单位、绿色校园等。学校还是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蚌埠分中心、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安徽省教育厅农民工培训重点院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工业报》报道了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成效。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为七个强省和“三地一区”建设作贡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