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高中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当前位置:当书网大学介绍大学点评202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202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规则及专业设置 录取结果一般几天出来

时间:2025-07-18作者:夜满月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招生类型与录取规则
第十三条 学校采用投档成绩调取考生档案,在已调档的考生中,采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确定考生专业,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分数级差。对于投档成绩相同的考生,依次按数学、外语、语文成绩排序录取及确定专业,同分排序后仍完全相同的,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如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被录取,且服从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安排其他未满额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四条 对于江苏省考生报考我校普通类专业,要求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选测AB以上,必测科目(含技术科目)成绩均须达到合格。采用投档分调取考生档案,考生进档后采用“先分数(即投档分)后等级”的原则排序确定考生专业。若投档分相同,则依次按数学、外语、语文科目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仍相同,则按选测科目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等级顺序为A+A+、A+A、AA、A+B+、A+B、AB+、AB。
第十五条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及海南等6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直辖市)的投档考生须满足我校选考科目要求。
第十六条 我校在内蒙古自治区以投档分为排序成绩按招生计划1:1范围内专业志愿清的规则录取。
第十七条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在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投档成绩择优录取。对于非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未录取满额的专业中采用前述原则确定专业。若符合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的计划也将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第十八条 学校各专业招生无男女比例限制。
第十九条 报考英语、日语、翻译专业的考生,要求其高考外语科目为英语。
我校公共外语课及相关专业课不具备非英语语种开设条件,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第二十条 学校在提档及专业录取时认可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审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且加分政策不适用于不做分省计划的招生类型。
第二十一条 所有录取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我校艺术类专业、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招生相关政策以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及我校制订的相关招生简章为准。
第二十三条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由我校与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同批次录取控制线后,择优录取。在校学习期间,1/3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法国教师承担,采用法文教材并实施法语授课。本专业学制四年,完成学业要求且达到授位条件的学生授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及工学学士学位证书。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将接受三次赴法资格评审,评审通过者可在第四学年前往法国综合理工集团15所学院进入为期2年或3年的法国工程师阶段学习,即3+2或3+3培养模式(第四年学分等同认定),达到法国毕业条件可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颁发的工程师文凭(我国教育部认可的硕士文凭)。
第二十四条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由我校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举办。报考学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同批次录取控制线,择优录取。录取考生入学注册后同时具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学籍。本专业50%的专业核心课程由英方教师讲授。本专业学制四年,采用“3+1”的培养模式,完成全部四年学业(前三年在国内、第四年在英国)且达到授位条件的学生将被授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证书。本专业全英文授课,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报考。
第二十五条 报考我校的考生可以通过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查询方式查询本人的录取结果,也可以登陆我校招生信息网http://zsb.xidian.edu.cn查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业设置

具体专业专业大类专业小类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工学生物医学工程类
密码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智能医学工程(本科)医学医学技术类
人工智能(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网络空间安全(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机器人工程(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信息安全(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医学医学技术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工学材料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电气类
物联网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录音艺术(本科)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运动训练(本科)教育学体育学类
电子封装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本科)工学兵器类
信息对抗技术(本科)工学兵器类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本科)工学航空航天类
护理学(本科)医学护理学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网络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软件工程(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自动化(本科)工学自动化类
通信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工学仪器类
工业设计(本科)工学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机械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工学材料类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工学计算机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测绘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本科)管理学公共管理类
统计学(本科)理学统计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电子信息类
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理学地球物理学类
生物技术(本科)理学生物科学类
应用化学(本科)理学化学类
应用物理学(本科)理学物理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理学数学类
英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翻译(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电子商务(本科)管理学电子商务类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工商管理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金融学(本科)经济学金融学类
工业工程(本科)管理学工业工程类
工程管理(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哲学(本科)哲学哲学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取结果几天出来

大学录取结果一般需要14-30天公布,具体时间与录取批次、省份招考进度和高校类型密切相关。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的基本规律,高校录取结果公布周期主要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提前批(如强基计划、军事类院校):通常在高考结束后的7-10天内完成投档与结果公示;

本科批次:多数省份集中在高考后14-21天公布,部分省份因考生规模或政策差异可能延长至25天;

专科批次:一般在本科批次结束后15-30天内完成录取结果发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8亩,校舍建筑面积154.03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首批9所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2所设有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首批7所设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33所设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8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所承担建设国家级密码科研实验平台的高校之一,建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学校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着力打造“根基牢、实力强、后劲足、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6个,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6个本科专业。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实现全面进步,信息类学科实力国内领先。

学校不断深化拓展“学风扎实、基础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致力于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为党和国家输送“信息尖兵、强国先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958人,其中本科生22718人,硕士生13119人,博士生3121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区块链+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工信部“5G+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共获18金,连续6度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8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99%左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最佳典范奖”“年度就业最受欢迎奖”。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4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到国家急需重点行业领域就业超过80%,锻造了以“院士校友多、将军校友多、航天总师多、所长总工多、创业英雄多”著称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以行业领军人才、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创业先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人才强校第一战略、人才工作第一抓手”的基本理念,深化推进一流师资汇聚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0余人、硕士生导师1900余人。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队伍,现有两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17人;聘有1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5位院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汇聚了一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294人次、省部级人才210人次、青年托举人才80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18个、省级创新团队52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31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汇聚,致力打造支撑国家电子与信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历史上曾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领域多项第一,包括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多套新体制雷达。现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6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以及7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在通信、雷达、微波天线、电子对抗、计算机、电子机械、微电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空间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形成明显科研优势,牵头承担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广泛应用于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羲和、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工程。2016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奖16项(其中牵头10项,包括一等奖1项)、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 。

学校坚持开放融合、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助力西安“双中心”建设,与西安市高新区共建西安电子谷,助力乡村振兴,连续四届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校地共建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业产业升级发展,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中国航天、中国星网、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工、中国信科,华为、中兴、阿里、腾讯,以及三大运营商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协同,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学生实习基地。

学校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39个国家的180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与海外知名高校、跨国公司等建立67个联合实验室。学校与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成立“西电-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并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成果。学校在德国、多米尼克、马来西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课堂),与美国、英国、法国著名大学合作运行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小编推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9-2029 http://www.dangshu.com 【当书网】 皖ICP备19022700号-8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